目前国土空间开发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如耕地减少过多过快、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增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各主体功能区需实施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标准。在实施主体功能区域战略过程中将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效引导各地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训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地调动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性,是功能区建设能够落到实处。
增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后,可能会拉大两个区域之间经济总量或者GDP总量的差距,但是现阶段要缩小的差距主要是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同时,政府需要从政策上向弱势功能区做出倾斜,比如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等。我国应尽可能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产业,促进人口逐步地、自愿地、有序地转移到收入高、就业高、就业多的城市化地区,中央财政、省级财政也会增加对这些地区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等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而使每一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一个主体功能区都会有相应不同的产业政策的指导,进而有效地落实差别化政策,使中国经济走向区域均衡。
增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需强调要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大格局”及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这四类的开发模式,强调不同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功能定位和开发模式,据此控制开发的强度,完善开发的政策。但是,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这“四大板块”中都有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生态地区,也有优化开发的区域、重点开发的区域、限制开发的区域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两大战略”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战略。
通过增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发挥不同主体区的比较优势,定能够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持久造福国民的区域和谐发展道路,共建民康。
评论